字典這樣說
  出自《史記·季布欒布列傳》:得黃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諾。
  釋義: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。比喻說話算數,極有信用
  老鄧這樣說
  “我們一分錢都不會欠,一定會把醫療費還上的。”
  ———出院時,老鄧夫妻許下諾言!
  “死都差點死了,醫生又把我救活了,醫療費肯定要付。”
  ———3個月後,老鄧主動聯繫醫院還了醫療費
  “我們窮,也要窮得坦坦蕩盪。錢慢慢還,他們都相信我的人品,知道我的脾氣。”
  ———這筆錢其實是老鄧向親友們借來的。對新借的債,他說不管多久都會還上。
  鄧家祥,58歲,是蒲江縣壽安鎮的一個普通農民。今年,他做了一件在自己看來再普通不過的事,卻讓很多人佩服。
  今年1月,老鄧因意外傷病危入住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治療1個月,加上在蒲江當地醫院的費用,他需要自費的醫療費高達3萬多。除了入院時交的1700元費用,因無任何積蓄,出院時老鄧夫妻沒留下一分錢,除了一句“我一定會補齊醫療費”的承諾。
  3個月後,他來到醫院,拿著向十幾位親友借的錢,還清了所有醫療費。“這是救命的錢,不能欠著醫院。”就是這個朴實的想法,讓老鄧四處借錢還醫療費,目前背著約4萬元的債務。不過,他並不悲觀,欠醫院的錢能還上,欠親友的錢也可以慢慢還上,這就是一個農民的“一諾千金”。
  重傷入院欠下數萬醫療費
  出院時許下承諾一定會還
  昨日,老鄧來到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胸心外科複查,受傷的肺部已基本恢復。
  為表謝意,他和妻子黃朝芳專門帶上了姐姐家種的椪柑。今年年初,老鄧在做農活時不小心摔到溝里,重傷入院。在當地醫院接受脾切除手術後,又被轉送到市二醫院繼續治療。“一來就被下了病危通知書,情況非常危險。”市二醫院胸心外科主任文自力介紹。老鄧在重症監護室住了一周,才回到普通病房。進醫院時,他們只繳了1700元費用。這筆錢遠遠不夠治病,醫生們卻沒有考慮更多,只是在儘力救人。
  “一直處於欠費狀態,但知道他們確實是沒錢給了。”文自力說,這家人生活很困難,子女經濟壓力也大,因為老鄧受傷入院,唯一打零工的經濟來源也被斷了,“吃飯都成問題,早飯、午飯好多時候都是靠病友接濟。”在文自力眼裡,老鄧是個朴實的人,傷勢稍微好轉後就開始幫忙照顧病友。出院時,科室也不想為難這個老實人,讓他簽下3萬多元的醫療欠費單後,就幫他辦理了出院手續。
  “我們一分錢都不會欠,一定會把醫療費還上的。”出院時,老鄧夫妻一再承諾。
  他的承諾醫院沒當真
  3個月後清貧的他主動還錢
  不過,醫生們卻沒有太把這句話當真,因為也曾有患者這麼說過,之後卻再也沒出現過。“幾乎每年都會有幾起拖欠醫療費的,有的是因為貧困,有的是因其他情況,數額從幾百到幾萬不等。最多時,光我們科室一年都被拖欠二三十萬。”文自力稱,自己從醫30多年,從沒遇到過欠費病人主動還錢的事,有些數額小的只好由科室自己承擔。
  令人意外的是,約三個月後,老鄧的主治醫生李源接到了老鄧的“還款”電話。當看到懷揣沉甸甸的現金來還款的老鄧夫婦時,文自力和李源心裡暖暖的。由於老鄧的誠信,他的複查及需要的藥物,醫院予以免費。
  這3萬多元對鄧家祥和黃朝芳來說,已算是巨款。“主要是靠種地,偶爾會打些零工。”黃朝芳說,因為家裡收入太低,一個月下來只會吃一兩次肉,衣服都是靠親友接濟。不過,他們從來沒想過欠錢不還。“醫生把我命救了,我還反過來不還錢,咋說得過去?!”說到欠錢,鄧家祥尷尬又羞澀。而黃朝芳,甚至害羞地捂住了臉。
  一諾千金的另一面
  這個“窮人” 醫院沒有放棄治療
  ■老鄧入院時只繳了1700元費用,這筆錢遠遠不夠治病,醫生們卻沒有考慮更多,只是在儘力救人。由於家境清貧,老鄧的早飯午飯常常靠病友接濟。
  ■在市二醫院胸心外科主任文自力眼裡,老鄧是個朴實的人,傷勢稍微好轉後就開始幫忙照顧病友。出院時,科室也不想為難他,讓他簽下醫療欠費單後就幫他辦理了出院手續。
  幕後·這筆錢哪來的?
  大姐1萬多,二姐快1萬,二舅1000元…
  終於借夠欠的醫療費
  “死都差點死了,醫生又把我救活了,醫療費肯定要付。”老鄧說,做人要講良心,要互相相信。
  壽安鎮元覺村5組,差不多最舊的那間房子,就是老鄧的家。瓦屋有30年曆史,主屋因為太過破舊,已經沒有住人了,兩人就住在進門左手的一間小屋子裡,不足10平方米,天黑了他們沒有開燈,昏昏暗暗。兒子在外打工,很少回來,已經結了婚,也有一對孩子需要供養。
  “以前再窮,從來沒有開口借過錢”,今年1月份出院之後,老鄧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湊足了這筆費用,他一家家上門跟親戚們厚著臉皮開口,“救命錢,我不能不給醫院,你們的錢我一定會還……”所有的醫療費近7萬,新農合可以報賬50%,他還需要自費承擔一半。
  這個家庭幾乎沒什麼經濟來源,年輕時的鄧家祥還可以出門打工,近些年身體不好,兩人全部的生活開支就靠不多的土地里種些柚子、蒜苗去賣,也就沒什麼積蓄。所以欠醫院的幾萬元醫療費,老鄧借了10幾家親友才湊齊:大姐1萬多,二姐快1萬,二舅1000元……得知老鄧剛從鬼門關走了一道,又相信他的為人,親戚們都痛快地借了,也沒有打欠條。
  錢湊齊後,老鄧立即給醫院打電話,償還了醫療費。如今過了8個月,欠親友的債務,他一分錢都沒還上。那場意外傷讓他的左肺比正常人小了1/3,身體變差了,胸前還留了一道長長的疤痕。
  “我們窮,也要窮得坦坦蕩盪。錢慢慢還,他們都相信我的人品,知道我的脾氣”,老鄧說,幾萬塊錢借來,至今也沒有任何人催過他。不過,他說自己不會拖欠一分,等身體恢復一些就可以出去打工,不管多久,都會慢慢還上這筆錢。
  成都商報記者 張漫
  攝影記者 王效
  評論
  醫患良性互動
  病人不再是冰冷的“幾床幾號”
  病人鄧家祥的守信值得點贊,但尤其讓人感嘆的是在治療期間,醫院與病人之間的互動。醫院在明知鄧家祥沒錢的情況下,並沒有為難他,而是堅持原有的治療方案;住院期間,病友們也對鄧家祥進行了幫助,包括和他分享食物等等。或許正是這些細節,催生了鄧家祥內心的義。
  現代醫院,最大的問題是,病人往往只被看成客戶或一個冷冰冰的數字,幾床幾號,護士過來輸液,往往只會問一句病人的姓名,以保證輸液單上的姓名,就是面前躺著的這個人。由於病人太多,也由於醫院對流程規範性的強調,病人在醫院,往往見病不見人。病人的存在,體現在各種化驗單和照片上,而不是一個生命。
  或許正是由於經濟困難,醫院必須考慮到鄧家祥可能不會為醫院增收,那麼如何對待他?在醫生決定堅持給他治療,通過其他方式解決科室損失的時候,醫生已經邁出了關鍵的一步,把鄧家祥當做了一個人,而不是簡單把他看做一個病人。這是人與人之間的善意,而不再簡單是醫生對病人的義務,在這個時刻,醫院就超越了各種報表和流程,回到了醫學最朴素的本質。
  或許正是因為在醫院中鄧家祥被作為一個人而看待,才讓他萌生了回報醫生善意的想法。他知道,醫院不會因為他的幾萬塊而倒閉,但對他來說,這幾萬塊是和生命有關,和善意有關,金錢被賦予了情感的力量。還錢,對他來說,就成為道德完整性的自我要求。
  對社會來說,值得探討的正是,在醫院中如何能更好地產生這種互動?讓病人都能感覺到作為一個人所受到的尊重,醫患關係想必會更讓人愉快一些。(張豐)  (原標題:清貧農民的一諾千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b30hbhm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